查看原文
其他

李军: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李军 中国出版 2023-03-1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2022年01期

原题为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文件用“引导管理”的表述,笔者认为是因为学术出版的管理应有别于一般行政监管,应通过引导性管理的措施,达到建设性规范的目的,从而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健康发展。


引导管理靠什么?比较直接、现实的措施是靠评价机制,发挥评价机制“指挥棒”作用。因此,《意见》进一步明确: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行业标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引导规范。引导相关单位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中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防止简单“以刊评文”、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评价学术期刊及论文质量,反对“唯论文”和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倾向,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笔者认为,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学术匡正之策、避害之举。


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

改变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学术生态


2016年以来,笔者参与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政策调研和相关文件起草工作。2021年年初,笔者在《编辑学报》发表《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一文,对评价体系改革有关政策问题做了一个回顾。评述SCI引入我国发挥的历史作用,分析SCI怎样被异化为“唯SCI”评价标准。文章提出学术评价“唯SCI”的四方面危害:一是学术论文、科研经费、科学数据外流;二是数据库议价权、学术主动权、学术话语权受制于人;三是出版生态、学术生态、社会生态失衡;四是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战略安全隐患。现在看来,还有一个危害:解构学科联系,割裂学术研究的统一性、系统性、联系性。


近些年来,学术期刊资源配置方向,更加趋向于配置在学科细分领域,通过调整审批政策,支持创办“高、专、精、特、新”的期刊。同时,全球学术期刊又出现向综述方向“回流”的趋向。对此,2019年笔者去北大开展调研,有学者表示,当前社科学术研究过于细分,研究唐诗的不通宋词,研究宋词的不通元曲。什么原因?学科细分、研究细分、学术细分。为什么会细分?比较好发表文章。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术可以求精求专,但求分求细就要琢磨了。因为,大学问都是文理双栖融合、碰撞、糅杂出来的。科学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这么分下去,就会割裂学术的系统联系。大学问难以形成,大学问家难以寻觅。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意见,需要认真审视:如果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单纯以“数量”来衡量科研能力,那么,论文生产的泡沫化问题就会愈演愈烈。这将恶化学术生态,解构学术范畴、浪费学术资源,造成学术研究的“真题”不多,基础研究“空心化”,学术传播“空载、过载”,最终阻碍科学的进步!


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

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学术价值


近年来,国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普遍地导入SSCI和A&H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人文艺术引文索引)两个检索系统。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推动人文社科学术国际交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显示度,补齐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国际传播短板。同时也带来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向失偏,引导研究者追逐热点;二是造成国家智力和知识资源分流;三是影响学术生态。对学术生态的影响,恐怕是危害更大的方面:第一,忽视国内重大现实需求;第二,弱化国内人文社科基础研究力量;第三,削弱国内期刊优秀论文供给数量;第四,平庸代替特色,跟风代替务实。片面追逐国际热点,将弱化人文科学学术的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这涉及人文社科期刊如何践行为国内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深入研究党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百年历程,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入研究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历程,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深入研究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就是要“锚定既定奋斗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总结好”和六个“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贡献和学理支撑。


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

左右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学术导向


进入21世纪,迅猛而来、迭代发展的新技术,拓宽着学术视野、丰富着学术语言,也改变着社会潮流。我们要看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警惕技术驱动模式下的社会创新,可能带来的学术野蛮生长、盲目而失去方向。严肃、责任和理性的科学精神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出版工作者一脚踩着油门,一脚放在刹车踏板上。脚下是油门,手上要时时刻刻把牢方向盘。技术发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学术要发挥思想引领的“定盘星”作用。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元宇宙,产业、市场甚至资本一拥而上。但是,学术绝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结果往往是一哄而散。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新概念,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要做到不轻易跟随;做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更要做到不轻易跟随。


“树生尚知静立水边,人学须遵默而识之”。身为出版人,要学会“静立”和“默识”。时刻反问自己,你听懂了吗?做媒体,要追其问、究其道、穷其理。道理很简单:媒体是社会公器,应保持质疑的本性。学界和传媒业应先于公众,冷静下来,正确把握“时度效”,认真做好学理分析和研究成果的评估应用。这绝不是仅仅依靠引用、靠量化评价就能解决的。学术研究要为这样的热点,去燥气、去虚火。


结语


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致贺信时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国际格局演变深刻复杂。如何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世界共识,媒体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希望参会嘉宾围绕峰会主题深入探讨、增进共识,努力做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世界共识”,媒体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努力做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报刊肩负着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龙头”,引导管理,就是要引导这个“龙头”向高、向深、向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学术态度,应当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学术清高,更要有“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的学术担当!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工作者,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世界共识,能够为党和国家百年构建的恒基伟业服务,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感到光荣。我们要把这种光荣感,切实转化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期刊工作者应有的使命和美好的初心,切实担当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




作者简介


李军,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央宣传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

权威,学术,更多精彩尽在

2022《中国出版》

敬请订阅!


新闻出版管理者的参谋
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益友
新闻出版研究者的平台

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

订阅电话:010-8762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